


有一个问题
至今仍没有获取到鞋迷们统一认可的答案:
什么样的球鞋,才配称得上“高端”?
在潮鞋玩家的眼里,全球限量仅几双的球鞋,那就是高端。
在实战党眼里,可能配置齐全,性能和颜值爆表的球鞋,配得上高端的称号。
在职场精英眼中,那些由奢侈品打造的球鞋,或许才能和高端这个词沾沾边儿。
不同圈子的人
对球鞋是否“高端”的评价会有不同的角度
回到我个人的视野中,我对是否高端的评价比较俗:
就看鞋款的原价,来判断它的段位是否高端。
这样判断的依据在于:
看捉摸不定的市场价
很多时候不是产品本身火
而是因穿着它的人或事件火
一双Dunk从1k+涨到5k+,不是因为鞋子忽然变高端了,而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。被人为抬价的球鞋,T恤,蝴蝶结等产品,本身就是资本的玩物。
但对品牌来说,原价越高,往往代表着产品的科技,用料,设计等环节有着更高的要求。原价高的球鞋性能不一定好,但高价,必然在某个设计细节存在着它的独有优势。
当一款产品能区别开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竞品时
它便有了成为“高端”的资本
而目前原价最高的规模性市售篮球鞋,就是这双
Adapt BB 2.0
既然“高端”,咱先看看中底配置:
前掌Zoom Turbo气垫,然后......没了?
就大家关注的中底科技来说,这双BB 2.0和欧文6,Kobe 5 Protro一样,都仅仅在前掌使用了Zoom Turbo气垫。
如果以配置论来看,这双Adapt BB 2.0的处境是尴尬的,甚至还不如999元的使节中底配置来得合理。
各大品牌为了彰显“良心”而频繁使用的碳板,在这双鞋上也没看出任何端倪。
所以......
一个自动系带+Zoom Turbo
就配得上高达2799元的发售价吗?
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,视角可能就变得浅显了。至少在我看来:
Adapt BB 2.0,配得上2799元的定价
它属于高端,至少,不低端
为什么把中底配置并不*级的2.0称为高端?
1.细节
无论是前作1.0还是这一代,两双“电动鞋”的卖点看似是自动系带,但事实上,鞋面的纹路原理,以及触感和视觉下的震撼,是被多数鞋迷所忽略的。
类似一根根铁丝勾勒起的外层鞋面,能让你从细节里品出别致的感觉。就像Foamposite刚问世的感觉一样,区别于市面上所有的鞋面材质,让人一眼难忘。只不过喷泡更耀眼,BB的鞋面比较内敛罢了。
就工艺而言,这样繁杂但有序的鞋面纹路,看似软绵却刚性十足的用料,值得在鞋面细节这环收获一个赞。
2.想法
很多人吐槽Adapt BB:
“不就是在篮球鞋里面加个灯,然后几根绳子通过简单的操作方式来控制鞋带嘛?很困难吗?我上我也行。”
真要说细节原理,或许这项设计的门槛不算高。但这就像第一个发现***的探险者一样:
早晚会有人发现这块土壤,但第一个出发并寻找到的人,理应被世人所铭记。
不少品牌都会尝试模仿领头羊的操作:
碳板加持,新的缓震科技作为卖点等等。
但在电子系带这块,而且是篮球这项运动的电子系带产品,目前还没有品牌能做出成熟的成品出来。
就像一款产品背后的设计逻辑一样:
看起来容易,实操起来,困难重重。
就想法而言,为了能达到一丢丢的自动化可能,耐瓷可能绕了不少弯路,但作为全球第一的运动品牌,这样的高成本探索方式,起码比那些粗糙且没先进概念的签名鞋要有意义得多。
作为一个安卓,确切的说是个“锤子”用户,我和Adapt BB 2.0这样的产品是有代沟的。
但不知多少次,我都有过“为了这双鞋,我想买台iPhone”的想法。
得亏我现在有个女朋友,要是单身的话,我就真实操一把,带双BB 2.0+iPhone回家体验一番了。
1749元的Foamposite让我看到了球鞋配置的豪华;
1999元的LeBron 9 Elite让我品到了冠军战靴该有的样子;
2799元的Adapt BB 2.0,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某种可能。
像这样高单价的球鞋,我们从不推荐各位购买,除非不差钱。
但就近几年的耐克产品来看,能让人浮想联翩,产生强烈好奇欲望的产品,确实太少了。
Adapt BB 2.0不算成熟,但至少有贵的资格
现在的耐瓷,充斥令人无奈的廉价
如果有大神入手过Adapt BB这个系列的球鞋,不妨来【硬玩家】社区分享下这双鞋的实战体验感受,小弟我眼馋一下就好。
你对Adapt BB 2.0是什么看法?
它在你眼中,算是高端产品吗?
透彻的思路观点,让人印象深刻。
生动的背景结论,让我受益匪浅。
独特的立场论证,值得令人深思。
生动的分析作者,非常的实用。
独特的背景内容,需要多读几遍。
生动的创新性写作,让我受益匪浅。